“改造前,这里街道窄、道路破、房屋旧、空中线缆杂乱。改造后,不仅县里的居民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很多外地游客还来打卡呢。”4月27日晚,带着一家老小在南门老街用餐的永新县居民刘志平感慨道。南门老街的华丽蜕变,正是该县积极探索“多主体、针灸式”城市更新机制,巧手焕新城市活力的生动写照。
作为第一批城市更新省级试点,近年来,永新县紧紧抓住机遇,大胆创新,构建起“多主体”参与的良好机制。秉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协作、公众参与”原则,奏响共商共治、共建共享的和谐乐章。
在政府引领方面,该县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精心制定《永新县城市更新试点工作方案》。这一举措犹如为城市更新按下“快进键”,构建起县级统筹、条块协作、部门联动的高效工作格局,让各项工作得以有序推进。
为让城市更新更科学合理,该县邀请专业第三方机构,对县城进行全方位“体检”,并在此基础上科学编制专项规划,将县城划分为8个空间分类施策。更值得一提的是,永新县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团队,搭建高规格跨领域平台,对项目定位、业态布局等进行高标准规划设计,并借助设计竞赛等活动推动项目落地。
改造过程中,为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调动民众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的热情,该县还通过融媒体、公众号等渠道,就更新规划中的五大类58个重大项目,邀请居民建言献策。拿“重见永新”老城古街改造项目来说,根据居民意见,规划设计调整了60余处,得到当地百姓广泛好评。
推行“针灸式”改造是永新县为留下记忆、留住乡愁,对城市特定地点进行小范围、小尺度的改造,补齐城市功能短板,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城区承载能力,像中医施针般精准施治的一次大胆创新。
通过针灸式“改”、引导式“建”、渐进式“补”,该县坚持修旧如旧,不搞大拆大建,保留老街独特风格,一批历史建筑得到了保护修缮,城市文旅综合项目见缝插针规划建设停车场、小游园等,丰富了城市功能布局。为缓解老城区压力,该县加快了非中心城区功能转移,老城区内不再布局新建学校、医院等公建项目,把市场、仓储物流等向外疏导,并加快新区建设,精心打造城市新地标。补齐各类基础设施短板,逐步疏通城市“经络”,先后打通禾河北路、西潭南路、三湾路三期等14条“微循环”道路,新增大量停车场、“口袋公园”、绿地和城市绿道,推进雨污管网升级改造,建设多个公园,投资建设多个民生项目,让城市“烟火气”越来越浓。
与此同时,永新县还着力聚焦城市更新全生命周期,统筹要素保障、制度改革和政策支持,推动可持续发展,全力助推“旧城焕新、老城复兴”,让城市焕发出新的活力。搭建投融资平台,通过多种方式累计融资33亿元;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大幅压缩审批时限;规划布局城市业态,打造商业综合体和夜市经济商业街,在老城古街布局文创产业;健全城市管理制度,实施城管“马路办公”,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森林城市。
永新县的创新做法不仅获得了百姓的拥护和支持,更得到了住建部的肯定,先后入选了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和全省城市更新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全国第二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